【音樂里的青春】德化山歌:喚醒更多人的音樂記憶
【音樂里的青春】德化山歌:喚醒更多人的音樂記憶德化山歌是集文學與音樂為一體帶有民間故事的傳唱藝術,起源于晚唐歸德場,是勞動人民上山勞作、田間勞動時男女對唱而表露心情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勞動的社會生活、風俗禮儀,是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的傳統音樂。山歌以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歌詞押韻,旋律采用民族五聲調式。結構形式有單段式、多段式、長歌式。單段式內容較單一,篇幅較短,即興唱作,一般用于對唱,一唱一和;多段式唱詞在兩段以上;長歌式篇幅較長,一般具有故事情節(ji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些頗有造詣的山歌藝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臺,山歌表演隊伍擁有的展示平臺也日益減少。因此,保護和傳承德化山歌亟需加強,這就需要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參與進來,讓德化山歌這門藝術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發(fā)揚光大。
我聽過德化山歌。作為大學生,我認為德化山歌中的故事性和藝術性是其獨特的魅力所在。首先,德化山歌中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故事和傳統文化,反映了當地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感和思想。這些故事往往通過生動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和語言表現出來,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迪。大學生可以通過對德化山歌的欣賞和學習,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增強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其次,德化山歌的藝術性表現在其獨特的音樂形式和表現手法上。山歌采用德化本土方言演唱,旋律優(yōu)美、婉轉悠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學生可以通過對山歌的音樂分析、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學習,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同時,他們還可以將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元素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作品,推動傳統音樂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作為大學生,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到德化山歌的挖掘、傳承和發(fā)揚中半島bandao體育。首先,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研究,深入了解德化山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特點,探究其傳承和發(fā)展的問題和困難。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德化山歌,為傳承工作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其次,我們可以通過參與山歌表演、創(chuàng)作和推廣活動,將德化山歌融入到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此外,我們還可以與當地的山歌傳承人建立聯系,向他們請教和學習山歌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經驗。通過與傳承人的交流和合作,我們可以深入了解德化山歌的精髓和特點,為傳承工作提供實踐經驗和技能支持。
作為高校教師,我認為新時代的青年們要利用假期社會實踐、采風,實地深入了解德化山歌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通過學術研究、田野調查等方式,探究德化山歌的形成、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以及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這有助于增強青年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認知和理解。青年學生還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參與到德化山歌的發(fā)掘、搶救和保護工作中。例如,協助整理、記錄和出版德化山歌的曲譜、歌詞和表演視頻,通過數字化技術對山歌進行存儲和傳播。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音頻錄制、數據分析等,對德化山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挖掘其音樂特點和藝術價值。我們也鼓勵青年學生通過參與山歌表演、創(chuàng)作和推廣活動,將德化山歌融入到自己的學習和業(yè)余生活中。相關部門也可以在校園內組織山歌表演、音樂會和展覽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德化山歌的魅力,并利用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將德化山歌推廣給更廣泛的受眾,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從晚唐歸德場走來,發(fā)源于田壟之間,朗朗上口、悠揚動聽的德化山歌歷經千年發(fā)展傳承,已經實現了生活、文學與音樂的深度融合。歌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且隨著時代變遷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可唱勞動之辛勤、唱情思之繾綣,也可唱家鄉(xiāng)發(fā)展變化,表達社會建設新成就等。抑揚頓挫的演唱傳達著當地人民對勞動的歌頌、對愛情的憧憬、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祖國的熱愛等多種情感和內涵,是集文學與音樂為一體的,十分接地氣的且?guī)в忻耖g故事的傳唱藝術。
自晚唐時期起,德化山歌在不同的朝代和歷史時期,都真實地反映著當時福建地區(qū)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社會發(fā)展情況,且經過千年時光“打磨”,逐漸形成了特有的結構特點和表演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這樣源自百姓、生長在民間且歷經千年發(fā)展傳承的民間藝術,是用音符寫就的“史書”,需要人們進一步挖掘、領悟其實質,保護好既有作品,并結合時代發(fā)展,不斷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加入到傳承、宣傳德化山歌的隊伍之中,“接棒”寫好這本民間藝術“史書”。(中國青年網評論員)
在我很小的時候經常聽到家里人唱山歌,我的伯父和伯母都非常愛唱,我便跟著他們學,一唱就是幾十年。平時在田間勞作時,如果聽到有人唱山歌,遇到了就會去對唱,內容隨心所欲,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非常地自由。只是現在唱山歌的人年齡都比較大了,基本都在50歲以上,鄉(xiāng)村里沒什么年輕人。為了把德化山歌傳承下去,我曾經去縣城的小學帶過一個班的孩子,教他們唱山歌,我覺得這種方式很好,比較容易把山歌帶出去。我現在年紀有些大了,再做這種事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我身邊的一些傳承人有能力也有意愿去把山歌教給孩子們,我希望德化山歌可以一直傳承下去。